MENU

探索实践

落实总书记考察人大最新精神
王利明教授在“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讲述“迈向数字时代的民法”

4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担当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充分彰显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联合开展“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鼓励广大研究生“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会会长王利明教授以“迈向数字时代的民法”为题开启“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首场讲座。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王利明教授在博物馆广场前和其他老教授、老专家及中青年骨干教师一道与总书记亲切交流。

6d81f565a2c8454eaa2517ccc14529bf.jpg

为了促进年轻后辈与名家大师深度学习交流,讲座主持人由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担任。本场讲座由法学院承办,2018级民商法学博士生陆家豪主持。

98f7d0d5604c4d258703c39a2e8938be.jpg

49eb38ee5cb7442d9c21dbc2d890f11e.jpg

王利明教授以数字时代的“新”特征作为切入点,指出数字时代具有信息爆炸、万物互联、人际连接数字化以及人的透明化等特征,数字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传统民法提出挑战。我国《民法典》必须回应数字时代带来的这些挑战。

迈向数字时代的民法的第一个表现为从有形财产向无形财产的扩张。王利明教授指出,自罗马法以来,传统民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采取物债二分体系,二是主要将有体物为民法规制的客体,三是强调物权的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迈入数字时代后,财产形态从有形变为无形,涌现出数据财产、网络虚拟财产、数字知识产权等新型财产类型,这些新型财产类型难以纳入传统的物债二分体系。因此,王利明教授建议采用“权利束”理论进行解释:相较于物债二分理论和传统物权理论,“权利束”理论更强调数据财产的利用而非归属,避免了对权益性质只能进行简单的物债的二元类型化界定,突破了各项权益之间的严格排他性,因而能够更好地诠释数据的权利状态。

接着,王利明教授指出,数字时代的民法呈现出从注重财产权益向注重人格权益发展的特点。数据财产与个人信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欧盟出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将个人信息表述为“通用数据”。

随之,王利明教授着重讨论了数字时代的民法应从注重归属到注重利用的转化。相比于有形财产强调归属,数字时代下的无形财产更强调利用。对此,王利明教授主张在制度设计上要实现物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当数据权利和个人信息权益出现冲突时,应当采用权利位阶理论消弭冲突,应当按照人格权益高于财产权益的位阶规则,优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关于敏感个人信息问题,王利明教授认为,对其处理应予以严格限制,须基于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尽可能作最小化处理和匿名化处理。对于从有形财产到无形财产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数据的正当利用行为进行规制,通过对正当利用与非正当利用的行为作出规定,从而预防某些非正当的数据利用行为,从而得以有效平衡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最后,王利明教授详尽阐释了数字时代的民法从意思自治到维护人格尊严的发展。在迈向数字时代之后,人格权益的数字化加剧了科技对人格权益侵害的可能,算法技术的勃兴滋生了算法黑箱、算法伦理失范等诸多问题,数据滥用行为也对个人信息权益造成严重威胁。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侵权、自动驾驶、机器人主体地位问题、区块链引发的各种权益保护等,这些都是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民法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对人的保护,尤其是人的尊严的保护问题。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当前对人格尊严的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在数字时代,民法不应当仅聚焦于财产法和交易法,而更应当成为彰显人文关怀,成为尊重人、关爱人、保护人的“人法”。

在讲座提问环节,王利明教授与在场同学进行交流,并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清晰的解答。“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第一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960eda3dc97a4ecab8cc5b44fa791372.jpg

8aef0cb841784162ae0e7b7551598341.jpg

“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

“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将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探索学术思政模式,引导研究生学子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